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愛國之心永流傳 三二九革命先烈紀念日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文/蔡博寬 圖/本刊資料室

 一百一十年前的四月二十七日(農曆三月二十九),中國同盟會在廣東省廣州市發起的一場起義,這一天,有一百三十位革命烈士,秉持「我死則國生」的信念,以血淚為墨,寫下訣別之書,奮勇向前;這一天,八十六位年輕生命為國犧牲,勇敢地完成了他們的使命,踏上先烈的大道;這一天,具有深厚非凡的意義,代表的不僅是緬懷先烈們的犧牲,而是世世代代愛國精神的傳承。

這是國父孫中山先生領導的第十次革命,由黃興等人率領,與滿清政府作殊死戰,激戰一晝夜後不幸失敗,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多方設法收殮烈士遺骸七十二具,合葬於城東紅花崗,後改名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。一九三二年,查得此次死難烈士姓名達八十六人。在此次起義中之捐軀的烈士大都是青年人,皆為當時社會裡的菁英份子,為了推翻腐敗的滿清政府而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精神,實在令人欽佩!雖然此次起義最後失敗,黃興僥倖脫險,但是卻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,和當年接下來發起的各地起義,形成了辛亥年的革命風暴,最終才會有在十月十日的時候,武昌起義一舉成功的結果。
 
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九日,中國國民黨三民主義青年團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,認為黃花崗烈士事蹟更勝於五四運動,定此日為青年節,起初原本想將農曆三月二十九日定為起義紀念日,但考慮到閏三月二十九日的存在,遂將紀念日期改至國曆三月二十九日;一九八四年,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公布此日為革命先烈紀念日,定此日為中華民國春殤。
曾是國定假日的青年節現在已改為只紀念而不放假的節日,但我們依然不能忘記這些紀念日背後的歷史意義,應該時時記取前人的經驗與教訓,並且勉勵自己,才能讓自我不斷進步!
 
(點閱次數:827)